坚持与国家、省和我市发展战略对标对表,把教育放在大局中谋定位谋发展

发布时间:2022-08-15   来源:今题网    
字号:

关于《吉林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政策解读

 

一、《规划》起草背景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教育脱贫攻坚取得胜利,教育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教育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教育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教育整体水平迈上新台阶,教育现代化程度大幅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从发展环境看,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加速构建,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人才和科技的竞争。从我市全局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迫切需要改革人才供给结构,提高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匹配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教育领域看,我市教育发展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迫切需要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教育教学改革活力亟待激发,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需要加强,教育的开放性、多样性、终身性需要加快提升等问题,迫切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以解决。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我市教育工作必须抓住重大机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识变、主动求变、积极应变,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努力开创吉林市教育发展新局面。

二、《规划》编制过程

《吉林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以及《吉林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为政策依据,在全面总结吉林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起草编制。在编制过程中,我们通过《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及教育信息网等方式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对《规划》进行了调整完善。征求了各县(市)区、开发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履行了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及合法性审查等法定程序,形成了规划文本。

三、《规划》的目标和内容

《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吉林特色的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整体实力全面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更加丰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教育服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能力大幅度提高,为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规划》包括12大板块10个重点项目专栏,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服务振兴发展能力、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等10个核心领域,确定了: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深化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产业人才培养培训新体系、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等51项举措。共谋划“十四五”时期300万元以上项目80项,预计总投资34亿元,用于基础教育基建项目、职业教育实训场地建设项目以及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等。在《规划》中,各个阶段的教育发展规划都突显出我市的教育特色和工作亮点。学前教育力促普及普惠优质健康发展,义务教育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推进育人方式改革,职业教育着力提升服务能力,高等教育突出服务作用。

四、《规划》的主要特点

《规划》坚持与国家、省和我市发展战略对标对表,把教育放在大局中谋定位谋发展。一是突出德育首位。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新时代培养有用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二是突出优化结构。围绕我市“四六四五”发展战略,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需要,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和人才培养结构。三是强化综合改革。将教育评价、考试招生、教育督导等关键点单列一章,增强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四是强化服务振兴。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增强高等教育服务能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规划》落实的主要举措

抓好《规划》落实,让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一要明确实施主体责任,抓好规划的分解与落实。各县(市)区、开发区党委(党工委)、政府(管委会)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领导,做好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项目与规划的衔接,科学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完善推动规划落实落地的工作机制。二要完善过程监测评估,持续改进规划实施质量。开展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加强分类指导,保护和激发基层首创精神,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强化监测考核结果应用,将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三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引导各界参与规划实施。完善社会反馈和监督机制,提高规划实施与人民教育需求的契合度。鼓励并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规划的实施,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建立健全规划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形成贯彻落实规划和自觉执行规划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