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关注:北京不断增强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今题网   发布时间:2022-10-25    
字号:

热点关注:北京不断增强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基础教育结构布局更加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根据“四大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对教育结构布局作出优化调整。自2010年“东西文武”合区至今,东西城教育已实现充分融合,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教育已有整体提升,海淀继续保持领先位势,朝阳趁势跟进,大兴、丰台、石景山、顺义、延庆等区也有新进展,亦庄高新开发区教育高位起步。统筹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14所优质学校,多区积极推进重要教育配套,新建、改扩建学校20多所,扩大教育集团、名校入驻、增加小升初定向派位范围,组织北京高校、科研院所、艺术院团共同参与中小学办学,多措并举调整优化结构布局。公办民办学校比例也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此外,积极参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提升4所援助学校办学水平,推进3所“交钥匙”学校建设。总体上看,首都教育主要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若干指标位居首位,提前达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主要事业发展指标,在普及程度、生师比、教育质量、公共财政教育支出等方面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整个首都教育的新格局已见端倪。
教育优质均衡态势更加鲜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以增强百姓教育获得感为出发点,全面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多途径扩大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优先补足重点区域和结构性缺口,推动区域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资源配置趋于实现合理化,形成了“一去二三里,名校四五家”的格局。集团化办学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并辐射到周边地区。目前,学前教育方面,入园难问题基本解决,入园贵问题有效缓解。
北京市在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持续规范入学办法,在资源优质和机会公平上同时发力,努力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有效破解择校难题。在中考中招方面,积极推进“校额到校”“市级统筹”等方式,特别是2022年东城、西城5所高中学校试行“登记入学”,开启中考改革新方式,使学生选择机会更加丰富,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此外,深入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规定100条,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阳光餐饮”建设覆盖率达到99%,为家长送上“定心丸”,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保驾护航。
基础教育质量水平更加良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任务,切实推进各项教育改革,首都基础教育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全市学校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学校德育工作,2020年北京市10个案例获评教育部“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通教育内外资源,开展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升。第五批北京中小学文明学校,80所中小学上榜;2020年教育部新增认定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排球、冰雪体育传统学校,北京市分别有100所、42所、87所学校入选。教育部认定第三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出炉,北京121所基础教育学校上榜。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以来,北京市率先在全国开展“双减”行动,创制20余个配套文件,在全国率先开展“营转非”“备改审”。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超八成,无证机构动态清零;校内提质增效稳步实施,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6%以上;大面积、大比例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这些“双减”的北京经验在全国推广,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教育改革创新动力更加强劲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不断增强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深化新时代北京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十大工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进课堂教学,积极推动教学方式创新。持续推进中考改革,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以素质为导向的教育评价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评选中小学特级校长,探索建立特级校长流动制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育人才队伍。
建成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三大信息化平台及教育大数据平台,推进教育数字化变革,推进信息技术的教学融合应用。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确保每一笔教育经费都要用到刀刃上。“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取得新突破,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这些改革必将助力首都教育迈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今后一段时期,首都教育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普及高质量的学前教育、高标准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高中阶段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作用,为“首善之区”增光添彩。